logo
  1. 首頁>
  2. 旅行

聽林嘉澍說故事:我最喜歡去艋舺,從必比登小吃到清水巖祖師廟完勝台北其他地區

By 欣傳媒2024/03/29
article cover

台北的老街區,最喜歡去的就是艋舺,雖然遊民充斥、騎樓下的粉紅泰越軍團常轉頭嚇到人,但艋舺精彩的故事、迷人的傳統建築、古老在地小食,都讓我深覺完勝台北其他地區。

台北必比登美食,華西街的小王煮瓜。圖片來源|小王煮瓜Facebook

小時候常隨外公林衡道教授走訪萬華古蹟之旅,龍山寺、淡北育嬰堂、隘門、義倉、料館媽祖、青山宮、遊廓⋯⋯幾乎每天聽到的都是這些。

外公不喜歡我吃路邊攤,蛇肉這類怪異料理就更別提,每次經過賣剉冰、爌肉飯的攤子,都流著口水羨慕別的小孩。記得有人請外公吃華西街台南担仔麵,外公帶我去,那時很矬,不識貨,只覺得餐具很漂亮,每次都是一堆吃不飽的海鮮和很小碗的麵。後來才知道那些餐具是Wedgewood英國古瓷,現在更屌,全面進化為Hermès限量版。其實外公也沒吃飽,他總是叫我的小名說「虎姑婆,我們去祖師廟拜拜」,然後走直興街經過「黃合發芋粿水」(今已不存),買些麵龜、紅龜粿,帶我看看清水巖祖師廟,再搭公車回家大快朵頤。

清水巖祖師廟前被攤販圍著的大埕,阻隔了嘈雜的車聲,成為一個靜諡的空間。圖片來源|蓋亞文化授權使用

林本源家各房都有家廚,製作甜點功力高超,外面買的中式點心如果沒有相當水準,不會出現在家裡。外公常自嘲是末代少爺,嚐過的人間美味自然不在話下。這家「黃合發芋粿水」店面小又不起眼,外公每次都這麼介紹:「各位旅客,全世界最了不起的店,就像這家店,沒有大招牌,但艋舺人都知道,生意永遠都好。」然後旅客就大搶購,我就提一大袋免費麵龜回家。外公當時得意的微笑,現在想起,真是可愛。

黃合發是店號,創辦人是已經過世的黃得水,因擅長製作芋粿、米粿、糕點,人稱「芋粿水」。全盛時期與士林「郭元益」、大稻埕「寶香齋」(已停業)並列,算是台北市傳統糕餅業的三大「角頭」之一。原只有上午零售,午後永遠鐵門半掩,趕製大量酬神糕點,青山宮、三峽祖師廟都是主顧。可惜疫情期間結束營業,艋舺古老美食已成絕響。

「黃合發的糕餅包含了生活(歲時節令)、生命(婚喪喜慶)的旋律,也跟萬華地區各廟宇神誕緊密地結合。」這是外公在〈歲時節令與生命禮俗〉論文中說的。

當年的台南担仔麵,如今是正式米其林一星餐廳,昔時外公不讓我吃的路邊攤,竟也榮登米其林必比登,他應該想不到吧。

在歐洲工作多年,因為愛吃,我的肚子裝了一百多顆星星,變得大大的,荷包卻扁扁的。歐洲各國的米其林餐廳都要預約,三道式套餐每人一百歐元起,不含水、酒、小費。晚餐每人兩百歐元起跳,訂位時就得付費,取消不退費。米其林的特色就是:「視覺味覺的享受大於飽足的饗宴,享受優雅的慢食用餐氛圍。」

台灣旅客不懂米其林餐廳的規矩及禮儀,穿不對的服裝被拒絕用餐、覺得太貴進而偷餐廳刀叉茶杯被活逮、吃不飽大吵大鬧要退費,搞到餐廳報警,都是我在歐洲常遇見的突發狀況。

1955年開始的必比登(Bib Gourmet)不列入米其林星等,而是推薦中低價位就能吃到的美食餐廳,香港是300港幣以下,東京是5,000日元,美國則是40美元,而法國、西班牙和義大利則是36歐元,台北必比登推介則是1,000元以下。

因此,台北出現許多接地氣的必比登,華西街的小王煮瓜、源芳刈包、昶鴻麵點,艋舺清水祖師廟前的一甲子爌肉飯,都成了每份不超過3歐元的銅板美食,不需預訂、隨到隨吃、歡迎外帶,狼吞虎嚥無所謂。每回我導覽,都會詳細介紹台灣與歐洲米其林的差異,聽完故事再吃,有了必比登加持,彷彿連免洗筷都高級了。

附近還有個阿偉飯担,什麼獎都沒得過,便宜好吃菜色多,樣樣火候十足,道道有滋有味。比起號稱老台北人早午餐密集的變質觀光區,阿偉又實在又好,才是我的米其林。

心目中艋舺第一古廟是清水巖祖師廟

艋舺的文化底蘊,遠超過台北其他地區。心目中艋舺第一古廟是清水巖祖師廟,而非龍山寺。廟前被攤販圍著的大埕,阻隔了嘈雜的車聲,成為一個靜諡的空間,是《艋舺》電影的拍片現場,更是外公講古給我聽的回憶之地。

廟內精美的力士抬栱。圖片來源|蓋亞文化授權使用 簷廊龍邊對看堵的「南極仙翁」磚雕,為本島最早有年代考證的磚雕作品。圖片來源|蓋亞文化授權使用 正殿的清水祖師爺神像。圖片來源|蓋亞文化授權使用

清水祖師又稱為顯應祖師、昭應祖師,俗稱祖師公,是福建泉州安溪地區的守護神。祖師生於北宋年間,本名陳昭應。傳說安溪發生旱災,昭應公以他手上的拐杖敲擊地面,水就湧流出來,造福蒼生,因而地名取作清水巖,也是清水祖師的由來。

傳說祖師當年剛到清水巖時,遇到先前佔據此地的四個山鬼(張黃蘇李),牠們挑戰祖師,要求祖師離開。於是祖師與牠們鬥法,四個山鬼失敗逃離,卻在半夜回到清水巖把出口封死,縱火燒山七天七夜。本來以為祖師也被燒死了,沒想到祂只有臉被燻黑,仍無恙端坐,也因此被稱之「烏面祖師」。

清水巖祖師爺的神像據說有七尊,其中最有名的就是「落鼻祖師」(人稱蓬萊老祖),和其他六尊不同,臉部鼻子有掉落又重新黏上去的痕跡。傳說每當天災地變即將來臨,祂的鼻子就會掉落,災禍發生過後,掉下來的鼻子會自動黏上去,異常靈驗。

最著名的傳說就是光緒10年法軍進犯淡水,祖師預知,鼻子落下。艋舺人大為恐慌,果然外寇入侵,災難發生。艋舺人情緒激昂,抬著祖師爺神像,到淡水去反擊法軍。淡水軍民看到祖師來助陣,士氣大振,終於擊退法軍,此事至今依舊傳為奇談。

戰事結束後,由於祖師顯靈的關係,淡水人就扣留祖師爺的神像藏在民房,不還給艋舺。直到日治時期興建淡水清水巖,公開供奉艋舺祖師爺;艋舺祖師廟為此跟淡水方面打官司,纏訟數十年依然無法解決,光復以後才由地方人士調解,神像半年供於艋舺,半年供在淡水,風波總算平息。

當年三邑人殺聲震天衝過大埕,火燒祖師廟;多年後安溪人白其祥先生盡棄仇恨,重建祖師廟。艋舺名醫周百鍊任台北市長時,聘外公擔任台北市文獻委員主任委員。外公指定祖師廟為古蹟的手稿,祖師廟複印後開放給民眾觀覽。

周市長長公子周昇平醫師,今為清水巖祖師廟董事長。萬華三大姓為黃、林、吳,其中傳奇仕紳吳昌才的孫女吳月杏總幹事大力奔走,重修、守護祖師廟40年。

祖師廟的寧靜古雅、石堵楹聯、蓬萊老祖落鼻神蹟,令我百去不厭,講解時總講得特別久。後來,廟方看我天天去,覺得很好奇,董事長問明我的身分後,告訴我很多往事,也讓我得見廟方珍藏的外公手稿。之後和吳月杏女士聊起來,才發現是姻親,從此她便提供我很多史料,讓我視野大開。

祖師爺神像,中間即為最有名的「落鼻祖師」蓬萊老祖,傳說能預示災禍。圖片來源|蓋亞文化授權使用 清光緒皇帝御賜的「功資拯濟」匾額。圖片來源|蓋亞文化授權使用

艋舺祖師廟的三川殿最精彩:白姓燈籠;屋頂交趾陶是名匠師陳天乞的作品;門神彩繪出自台南繪師陳玉峰之手;檐廊兩側龍、虎二堵牆分別有「南極仙翁」及「麻姑獻壽」磚雕,是台灣現存落款(嘉慶丁丑,一八一七年)最早的磚雕作品。

左次間門聯為大龍峒名舉人陳維英真跡、精美的力士抬栱、伏羲八卦、文王八卦。集合了水磨沉花、剔地隱起、內枝外葉、壺裡乾坤四種技法的石雕作品,最嘆為觀止。

正殿白其祥的書法、光緒皇帝御賜的匾額「功資拯濟」、三王圖、罕見的古董錫製大燭台,同治年間龍柱⋯⋯經過時間的淬煉,仍閃耀於人世。

外公生前很少留下正式文字手稿,祖師廟能看到他的手稿,成了我想念他時,最能接近他的地方。

沉浸在古老的時空,歷史自然會找上門。去年研究「白姓燈籠」,竟然就認識了白其祥的後人白錫玠先生,他是萬華知名的牙醫。白牙醫對艋舺老家族知之甚詳,不只一次跟我說:「白家住蓮花池畔,常有新鮮蓮子,你的祖先林維源常來找白其祥喝蓮子湯,還一起蓋台北城喔。」按兩人生辰推算,倒是很有可能,如果林維源會為了一碗蓮子湯從板橋乘轎到艋舺,那碗湯的銷魂美味肯定天下第一。

門神彩繪原出自台南繪師陳玉峰之手,現為陳壽彝(陳玉峰之子)於1968年重繪,主題為哼哈二將。圖片來源|蓋亞文化授權使用

從蓮子湯、黃合發到必比登,不同世代的人在同一個地區,因食物而產生連結,穿越古今。先人的腳步已遠,接下來的美食,我繼續慢慢找囉。那將是驅使我向前邁進的強大力量。

作者:林嘉澍

本文內容出自:《古道仙蹟——尋訪阿公林衡道走讀新鮮事》,由蓋亞文化出版授權轉載,並同意修訂標題。

責任編輯|林芳如

林嘉澍台北必比登萬華